企业资讯

看科普剧《千年石刻万年传情》 古建文物在数据中“新生” 北晚新视觉

发布时间: 2024-08-03 14:49:06 文章出处:企业资讯

  一群中学生,在游学时无意间捡到一只“手”,以为是从千手观音上掉下来的,不知如何是好。正巧,他们遇到了北京建筑大学的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团队,便跟着研究生和老师们进入到文物遗产保护的世界。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数字化修复、永续留存等工作背后的意义,也完成了自身从随性顽劣到责任担当的转变……

  还有一个月,这部由北京建筑大学与北京科学中心等单位合作创作的科普剧《千年石刻,万年传情》就将与公众见面。其中的研究人员原型,以及主要呈现的技术内容,正是取材于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团队。在这里,有一群科研工作者,他们“按图索骥”,却让文物修复工作更精准高效。

  “想借着这部剧,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对文保工作产生兴趣,知道数字化修复、永续留存大概是啥意思。”谈及科普剧的筹备,团队负责人李爱群教授笑言,为了将这些专业内容通俗地进行传达,大伙儿下的功夫可不比日常研究少。

  对公众而言,这一些内容乍听上去确实略显“高深”。李爱群介绍,在北京,团队参加的项目有卢沟桥数字化修复保护。由于风化磨损或人为破坏,桥上的雕纹局部、狮子等会有图案不清晰,甚至残缺掉落的状况,团队的任务就是要恢复其原本形态样貌。

  这种“修复”很好理解,那么“数字化”是怎么回事呢?团队骨干侯妙乐教授解释,通常而言,文物建筑各部位间会有一些规律可循,而整座卢沟桥也有保存相对完好的部分。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完好部分,结合桥体特征的对称分布等,就能将缺损部位用软件自动化重建出来。“简而言之,用完好部位的信息,‘倒推’或者说‘猜测’缺损部位状态,是一种数理统计、回归分析的方法。”

  在团队耗时最久、投入心血最多的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项目中,数字化修复得到更为淋漓尽致的表达。

  据悉,这尊南宋年间的千手观音造像原本有1024只手,修复前可见约830只手,保存相对完好的有400只左右。团队就是以这400只保存完整的手为基准,观察待修复手处在整龛观音的什么位置,寻找它的对称相似手去类比空间特征。再通过完好手的五个手指之间的回归关系,算出待修复手的长度、手指弯曲度等等……

  从预研究、立项到2016年结题验收,这一项目团队整整做了十年,为每一只手留存下修复前、中、后三个时间维度的数据。在侯妙乐看来这十年很值得,“不仅做了科研,更是整个测绘学、地理信息科学、土木结构、建筑学和文物保护专业的高度融合,还培养了一批测绘和文物保护人才。”

  承担文物数字化修复任务的同时,团队的另一个重点工作方向是将文物数据来进行“永续留存”。概括而言,就是趁文化遗产状态尚好时,多层级留取其信息,以备将来有修复需求时应用。

  今年4月,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让“永续留存”进入公众视野。浓烟滚滚中,跨越760年光阴的尖塔坠落,多少法国人民掩面哭泣……但某一些程度上巴黎圣母院又是幸运的,早在2015年,艺术历史学家安德鲁·塔隆曾借助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详尽的记录下了这一伟大教堂的全貌。这场大火后,巴黎圣母院的三维模型存档将成为重建的关键。

  在国内,除了边修复边进行数据留存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项目,最近团队还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专门完成了西藏布达拉宫的“永续留存”。

  通过数月的无人机拍摄与三维激光扫描,布达拉宫整个结构第一次被“捋”得清清楚楚。理论上讲,在建筑技巧能达到的前提下,利用这些留存的数据,它可以被一比一精准复制。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布达拉宫从此进了数据“保险箱”,若它今后需要修复,就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复原。

  与修复相比,永续留存更着眼于未来。“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什么样的文物应该优先去做永续留存。”一想到不少文化遗产可能在尚未进行数据留存的过程中慢慢降到“无法可修”的地步,或遭遇意外,李爱群总是有种紧迫感,“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进来。”

  侯妙乐致力于文物“几何形态”的留存和数字化修复,与她同属一个实验室的吕书强,则专注于文物表面的色彩还原。

  “打个比方,观音手指的形态、长短等确定后,至于手指表面涂了什么,就是我们的活儿了!”吕书强解释,大部分古代文物的表面都是用矿物颜料绘制,不同物质的光谱反射也不同。基于这个原理,团队使用遥感手段“高光谱”成像技术,来获取文物表面的反射光谱。通过光谱来研究或者说猜测,古人到底用的什么颜料,配比如何,从而对书画、壁画,以及表面有色彩的彩塑等进行修复。

  与以往技术相比,高光谱成像技术是依据的也是文物表面残余的色彩。但传统手段需要从文物表面再取样“一点点”拿到实验室分析,高光谱成像技术则如同拍照,不需实际取样,对文物没有损害,且分析效率更高。

  2015年,高光谱成像技术走进首都博物馆,为40多幅古字画进行了数字化留存、颜料分析。更神奇的是,高光谱仪器获取了馆藏书画400-1000um光谱范围的数据,共发现300多处人类肉眼无法甄别的隐含信息。

  去年起,团队数次远赴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县的瞿昙寺,为已有600余年历史的寺内壁画采集高光谱数据,目前项目仍在紧张进行中。吕书强表示,实际上高光谱研究到现在也只有七、八年,但从应用评价及项目申报情况而言,已显现出了巨大潜力。

  实验室通过数理分析办法来进行文物遗产保护的道路,这些年来越走越宽。“刚开始感受还不是这样,那会儿确实是‘冷门’。”侯妙乐回忆,自己2005年博士毕业前后,球面的表达方式还是经纬度格网,但她想用一种更精确的方式去推算,就使用了球面四元三角网。“大概意思就是用三角形将球面铺满,全部都是计算、数学。”她坦言,抽象的计算跟实际很难产生联系,不禁让人怀疑,自己做的这些到底有什么用?

  而当她去现场第一次做数字化修复,这些疑问消失了。那是一尊17米、近6层楼高度的潼南大佛。放在以往,只能拍些平面照片,用皮尺测量数据。“我们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高精度且无缝地将大佛显示出来。”

  有了海量数据,还需挖掘提取出针对特殊需求的有用数据。“那尊大佛的发髻都差不多掉了,我们通过数据第一次搞清了发髻的走向,将缺损部位计算了出来。”侯妙乐回忆,那一次“初出茅庐”的团队,从现代技术中推断出的结论,跟现场凭一辈子直觉经验来判断的老专家们的预估,只差了几毫米,这令大家都很兴奋。“老专家们相当于为自己的判断找到了数据支撑,我们更高兴了,原来我们做的这样的一个东西,真的能对修复工作有帮助!”

  近年来,伴随各地对文保工作的重视,实验室的技术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就在去年,团队负责人李爱群带领实验室通过高精度三维信息留取术、艺术价值表皮分区划分、多维数字化快速成型与制造等技术,完成了世界首例可装配3D打印超大型文物等比例复制工程——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十八窟原比例、高精度复制。

  作为云冈石窟中顶级规模、最复杂、艺术价值极高的一窟,云冈十八窟整体高度近20米。而实验室相当于用“3D打印”复制了一座,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云冈石窟的展示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更多的人将能领略到云冈石窟的震撼魅力。

  在失窃16年后,四川省图书馆的馆藏文物《鱼雁集》丛札部分书信,近日赫然出现在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的“古逸清芬·信札古籍文献”专场宣传中。 9月10日,拍卖行回应称,注意到有声音对此次拍品的来源进行质疑,决定撤拍。9月13日,四川省图书馆发布

  近日,房山云居寺411件珍贵文物修复成果展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千年古寺为何在时下修复这些国家级文物?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方方带您探寻。 走进房山云居寺,这座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雄伟的屹立眼前。两侧有配殿和帝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近千年前,苏轼写下一首《琴诗》。如今,一场穿越数千年的“无声音乐会”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厅上演。 展厅内,各类乐器共同“奏”出一部中国乐器文明史。 在这场《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代一位传奇皇帝。他励精图治,开创了“弘治中兴”的局面;除了皇后张氏外,他终身没有纳妃,是历史上罕见的奉行“一夫一妻”的皇帝。 明孝宗与张皇后 日前,在张皇后的故乡沧州沧县兴济镇,一块明代断碑在一场大雨后重见天日,与当地博物馆

  为激发大学生科普创作活力,中华预防医学会将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生院组织并且开展2020年全国大学生健康科普大赛,比赛选题将聚焦“大学生与新冠肺炎”、“疫苗与公共卫生”等时下热点线日,几位四川大学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人

  7月13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中新知识城北起步区马头庄先秦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的成果。据了解,该遗址共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两周时期墓葬65座,灰坑149个,柱洞272个,出土陶鼎、陶豆、陶器座、石铲、石环、玉玦等文物107件/套。 视

  颐和园内一组倚山而筑、可循廊观景的古建筑群,正在渐渐恢复晚清面貌。记者昨天获悉,颐和园画中游建筑群修缮工程进入收尾阶段,计划于年内完工。 修缮前,画中游建筑群瓦面上的部分脊兽出现缺损,此次修缮将缺损的脊兽依规制重新修补齐全。 此次修缮暂不涉

  国家文物局昨天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文物、博物馆单位要切实增强防灾减灾意识,针对古桥被冲毁、古城墙坍塌、古建筑垮塌和古树名木倾倒等灾害风险,制订应对重大洪涝和地质灾害预案,增强突发灾情应急处置能力。 新华社资料图 通知要求,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

  自从在巴黎见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他的命运便与敦煌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一生都保留着一种使命感:敦煌艺术是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 作者 陈雯怡 塞纳河畔邂逅敦煌 一个隆冬的夜晚,塞纳河畔一家专售美术图片的书摊前,在巴黎已经功成名

  为庆祝中国成立99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昨天,开国元勋后代向香山革命纪念馆捐赠15件(套)珍贵革命文物史料。 新华社资料图 摄于2019年9月13日 昨天,外孙王效芝(李讷之子),朱德外孙刘建、刘武,周恩来侄子周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一定要标注明确“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